物聯網概念最早出現于比爾蓋茨1995年《未來之路》一書,在《未來之路》中,比爾蓋茨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,只是當時受限于無線網絡、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,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視。
1998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“物聯網”的構想 。
1999年,美國Auto-ID首先提出“物聯網”的概念,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、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。
過去在中國,物聯網被稱之為傳感網。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,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,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。同年,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,“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” 。
2003年,美國《技術評論》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。
2005年11月17日,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(WSIS)上,國際電信聯盟(ITU)發布了《ITU互聯網報告2005:物聯網》,正式提出了“物聯網”的概念。報告指出,無所不在的“物聯網”通信時代即將來臨,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、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。射頻識別技術(RFID)、傳感器技術、納米技術、智能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。
在全球近30年的探索中,物聯網“萬物互聯”的美好愿景還未能如愿以償。在中國,被譽為“互聯網下半場”的物聯網,始終是時髦技術,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較少。
2019年,中國成為全球5G商用第一梯隊國家,率先進入5G商用時代,為物聯網注入了新的推動力,物聯網向普通人的生活又邁進一步。
物聯網走過的那些歲月
自1990年世界出現首臺物聯網設備——網絡可樂販售機,到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首次對物聯網作出定義——把實物聯入網絡,最終實現物品與物品之間、人與物品之間的全面信息交互。
從物聯網概念在1999年第一次被提出,科學家和業界一直在為人們描繪一個明日世界:萬物互聯,高效便捷。
“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,汽車會自動報警;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;衣服會‘告訴’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。”這是國際電信聯盟在2005年描述的物聯網時代的圖景。物聯網可以實現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的連接,被業內稱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。
1、最早的互聯網連接設備之一是80年代初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“智能”可樂販賣機。而推動這項發明的動力則是,研究生想在不離開辦公桌的條件下,知道附近的可樂機是否還裝有冷飲。
物聯網的10年變遷
物聯網是5G最重要的用武之地
5G并非萬能寵兒
在業內人士看來,與其說5G最主要的應用是物聯網,不如說物聯網實實在在的需求,造就和催生了5G。
“物聯網原有的采集方式,具備了技術,但是缺乏路徑(網絡),5G打通了這個瓶頸。
但是物聯網的大規模商用落地,并不完全取決于5G。
5G只是解決了物聯網發展的一部分問題,不是萬能寵兒。5G本質上不能給物聯網規模商用帶來發展,只是在傳播場景上提供更好的條件。
未來物聯網的發展一片藍海,未來十年,物聯網一定會迎來爆發,大家處于“百家爭鳴”的時期,未來發展還是得靠物聯網企業共同努力。
伊視貝作為物聯網建筑運營商,定會不斷學習,根據對物聯網產業的理解,及時調整戰略模式,拿出最適用產業發展的經營戰略,為物聯網行業出一份力,讓這個社會更加智慧。
伊視貝科技
源于美國硅谷的十七年研發技術
自主研發智聯無限的CWAD云平臺
實時采集各系統設備數據,云端快速生成大數據分析模型,中控集中運營
真正做到可控化、可視化、可量化、自動化,提升運營效率、客戶體驗和投資回報率。
是中國高端商業寫字樓、商場,酒店、園區、醫院的智能化首選配置。